2016年云南农大十大科技进展成果

通过组织申报、形式评审和云南农业大学“科研与学术规范专业委员会”专家两轮评审等程序,筛选出云南紫甘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首个丹参基因组的成功破译、云南特色食用花卉深加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产业化示范、弓形虫基因型群体结构研究的重大创新等10项科技成果。

其中,云南紫甘薯系列育种和产品开发位居榜首。据了解,该成果通过海南冬季杂交、昆明春季育苗和云南复杂生态条件多点评价,提高了选择效率,加快了育种进程。选择并选育了7个已注册的紫甘薯品种。选育的云南紫甘薯系列品种产量和花色苷含量均优于对照,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50.87-107.08%和2.91-225.82%。云南紫甘薯系列的成功选育填补了云南紫甘薯品种选育的空白。

yL620。HAo22。COm

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建立紫甘薯生产基地,增加农民收入,推广面积占云南紫甘薯面积的80%。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紫薯产品,如“紫薯面、紫薯粉调配”,为企业实现增效,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专家鉴定,该成果在紫甘薯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紫甘薯耐紫外辐射能力的研究和雾培快速繁殖紫甘薯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报道,云南农业大学去年启动了“云南农业大学十大科技进步”评选活动,旨在增强科技成果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为提高学校整体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附:以下是对其余选定科技成果的详细说明。

首个丹参基因组成功解码

丹参是中国最重要的中药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丹参为原料的药物有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冠心片、丹参注射液等。2016年,云南农业大学西南中药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功完成“丹参基因组从头测序”。项目组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和第三代单分子测序技术成功完成了高度杂合的丹参基因组组装,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丹参参考基因组,为今后丹参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揭示了丹参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云南特色食用花卉深加工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

率先提出利用花的颜色和香味来调节食品的颜色和香味,杜绝了食品中常规方法使用合成香料和色素调味食品的安全隐患,开发了70多种天然保健花卉食品新产品,将50种产品投放市场进行产业化生产和销售,以美味食品的形式推广云南花卉,打造了云南高原花卉食品的独特品牌。利用云南“花卉王国”的食用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推动了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

该项目以标准化车间为基础,采用低温高湿腌制、中温低湿干燥、高温中湿发酵生产香气,实现火腿和牛肉干的全年生产。产品不良率下降50%,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增加(P0.05),市场份额增加8-12%。该项目批准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并颁布了云南省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牛肝巴。

利用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获得多基因编辑动物个体

TALENs和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被用于修饰猪和羊的基因,从而实现了这两种技术对大型哺乳动物基因打靶的突破,解决了基因打靶动物制备效率极低的问题。三只转基因克隆猪,GTKO/hCD55/hCD59,成功获得用于异种移植研究,并通过结果进行鉴定。此外,还与世界上第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利用猪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构建胰岛细胞异种移植供体猪。

科技部批准云南农业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依托云南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面向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需求,服务于国家和云南生物产业发展,解决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聚集和培养生物多样性一流人才,加强与南亚和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它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基地,最终成为世界生物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之一,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yL620。HAo22。COm

云南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水稻育种制种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云南杂交水稻是在李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发的云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的基础上取得新成果的。从2014年到2016年,共推广200多万亩,新增大米1.24亿公斤,农民增收4.2亿元。2015-2016年,云南省共选育出5个杂交粳稻新组合,并鉴定出2个不育系。制定了杂交粳稻制种技术规程,突破了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的限制,实现了云南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化,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yL620。HAo22。COm

云南企业在缅甸和老挝种植农产品的退货政策研究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外事侨务工作委员会与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主要对云南企业在缅甸和老挝种植的农产品退税政策进行具体研究、分析和研究。

版纳小型猪近交系的选育与研究

版纳小型猪在2016年已经成长到28代,出版了130万字的专著《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研究进展》。版纳小型猪近交系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育成的大型哺乳动物实验动物近交系。该成果是中国科学家利用独特的地方猪种资源和自己的原创技术自主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属于中国原创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版纳小型猪近交系在生物医学实验动物产业和异种移植生物材料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